时间:2014-08-28     点击次数:18086

  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和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医学模式也在发生着演变。当今医学模式正在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化,因此预防疾病的发生成为健康医学模式下必然的发展方向。而中医学特有的体质学说、治未病思想必将在疾病的预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体质学说于20世纪70年代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创立,在继承前人体质理论的基础上,从体质角度对中国人健康状态的个体差异进行了分类和相关研究。现已形成完整的中医体质学学术体系,包括理论构建、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制定以及体质辨识量化操作方法的应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概括出中医体质学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成为体质研究的总体框架,即“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与“体质可调”。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反映在生命过程中的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疾病的抵御能力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方面。中医体质学的体质分类研究是依据人体质的个体差异性和群体趋同性,从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点、疾病倾向性等4个维度将人群的体质进行聚类分析,分为9种基本体质类型,分别是:A型(平和质)、B型(气虚质)、c型(阳虚质)、D型(阴虚质)、E型(痰湿质)、F型(湿热质)、G型(血瘀质)、H型(气郁质)、I型(特禀质)。其中,除平和质外,其余8种体质属于偏颇体质,即虽无明确的疾病,但是个体体质呈现出阴阳、气血、津液相对失衡的状态。

  不同个体的体质特征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它与许多特定疾病的产生有密切关系。体质状态反映正气强弱,决定发病与否。由于受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的影响,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对某些致病因素有着易感性,或对某些疾病有着易罹性、倾向性,形成某些(类)疾病发生的背景或基础。如研究发现痰湿体质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密切相关;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体质类型以湿热质、气郁质多见。体质状态也是预测疾病发展、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不同地域人群的体质特点与一定的疾病谱相关,因而产生发病差异。

  体质既禀成于先天,亦关系于后天。体质的稳定性由相似的遗传背景形成,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可使体质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然而,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每一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因受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体质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体质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可变性。这种特征是体质可调的理论基础。药物及有关治疗方法可纠正机体阴阳、气血、津液失衡,是体质可调的实践基础。根据不同体质类型,或益其气,或补其阴,或温其阳,或利其湿,或开其郁,或疏其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动静、失衡倾向,体现“以人为本”“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及早发现、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进行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实现调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质防变,以实践中医“治未病”。

  李向振主任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2009年在内蒙古地区率先成立中医治未病门诊,提倡调理体质治未病,5年来经过体质调理的患者超过1000人次,在体质辨识和体质调理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下一步将进行常见疾病的体质分类,建立中医体质调理方案,为更多患者服务。

作者:高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