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医要闻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鄂医要闻 >
鄂医要闻
在斗争中淬炼 在磨砺中升华——首批进入红区医师事迹
时间:2021-12-24 13:30:45      作者:      阅读量:150

因疫情需要,市中心医院援助满洲里医疗队被分配到海拉尔区定点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到达海拉尔的住所时,天色已晚,疫情就是命令,疫区就是战场,大家来不及休息,抓紧时间连夜再次进行防控培训,穿脱隔离衣考核,为第二天的战斗做着积极的准备。12月4日一大早,各组组长进入工作环境考察,发现各项条件有很多欠缺,大家立即亲自动手打扫卫生、检查环境密封情况、清点设备、医疗物资等,在疫情面前,没有人是孤岛,全队人员都在互相默契的配合工作。

领队冯玉宝副院长在这些忙碌的人群里穿梭着,有条不紊地指挥着现场的工作。这位年近花甲的教授,时刻保持着年轻时高昂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做事永远身先士卒,干脆利落。越是关键时刻越能检验初心使命,越是勇毅担当越能看出党性成色。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冯玉宝副院长临危受命,带领医疗队来到“战场”。从到达工作地点开始,他一刻也不曾停歇,制定工作计划、安排任务、确定保障物资、督促防控,繁忙的工作令他根本顾不上旅途的劳累,从组建队伍开始到4日上午,两天时间里他的睡眠时间却不足两个小时,一大早就立即带队考察病区并指挥完善相关条件。在第一批患者入院后,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坐在新冠肺炎防控指挥中心,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当大家让他去休息一下时,他说:“作为一名医生,更是一名老共产党员,自已没有想别的,我们的任务就在于救治患者,把病人治好,才能将传染源控制住”。开始收治患者的第一天,在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呼吸科的王如刚和梁崧两名医生表示,这是呼吸科的主场,我们必须第一批进入以了解情况,捋顺工作流程,让后来的医生们降低风险,少走弯路。至此,6名医生作为开路先锋进入了红区。堡垒无言,却能凝聚强大力量;旗帜无声,却能鼓舞磅礴斗志。

“把患者按顺序接进病房,做好登记,大夫们来分配患者接诊。”王如刚医生在分配着大家的任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每一个医院都是工作繁重的科室,尤其在疫情期间,工作量较平时翻了好几倍,因此陪伴家人的时间就很少了。因为工作的特殊性,王医生与其爱人工作繁忙,每天必须要挤出时间来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饮食起居,接送他们上下学。他这一走,家里所有的担子全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在他出发前的晚上,两个孩子虽然不明白“抗疫”是干什么,但那晚却破天荒的一家人一起入睡。“接诊完毕后我来做床位分配表,细划咱患者的管理,做到精准化、个体化诊疗,尽快完善医疗文书。”同样来自呼吸与危重症科的梁崧医生附和道。在出发的前一天下午,开会时突然接到院里电话通知:“明日前往满洲里抗疫,你尽快和家里说明下情况,明日一早出发“。他当时愣了一下,感觉太突然了,但是,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马上和妻子说明情况。想到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学业繁重,需要辅导,一个还在上幼儿园,天天需要接送,这一走,家里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妻子身上。梁医生的妻子在1年前就参加过抗疫战斗了,她深深地理解抗疫的重要性。她说:“去年我去抗疫,把一家老小都托付给了你,这次,你放心的去吧,家里有我在!”队内的每一位医师都坚守着“非我莫属,舍我其谁”的信念,拥有坚韧不拔愈战愈勇的意志,保持着守土担当守土尽责的作风,担当实干。

韩锁成医生,出发的当天是儿子的生日,他来不及将准备好的生日礼物送给他的儿子,不能当面送上生日的祝福。李文钊医生将幼小的孩子留给了爱人一个人照料。焦坤医生和阎国宝医师出发的前一晚还在科里值着夜班,次日上午,没来得及休息和向家人告别就直接踏上了抗疫的征程。

大家身穿防护服,鼻梁被防护口罩压的生疼,时刻都因为憋闷而想摘下口罩大口的呼吸,但看着眼前这些亟待接受救治的患者,我们将一切都抛之脑后,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医疗工作。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在隔离区中渡过了近5个小时,从隔离区出来后,继续在清洁区对患者医疗文书、医生的诊疗工作流程、床位管理等工作进行完善,便于后续的战友们开展工作。同时,还要马上上报收治患者的数据。就这样,直到晚上10点多,我们连续工作了近11个小时后终于能返回休息的地方了,这时才想起,还有吃饭这件日常的事情没有做!


    我们不是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是很平凡的一位医护工作者,但我们充满爱心和力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队里每一位医护人员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落实责任不松劲!我们的初心在奋力阻击中闪耀,我们的使命在强力攻坚中锤炼!我们坚持在“战疫”的一线,始终将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护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