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临床药师,见过好多患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那叫一个迷糊,要么吓得不行,啥药都不敢吃,要么就完全不当回事儿。今天,咱来唠唠用药时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儿——药品不良反应(ADR)。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4 年)》的数据显示,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一年就收到了 259.7万份报告,其中严重报告有45.4万份,占比 17.5%。
这数字,可让咱们看到咱国家药品安全监测体系越来越完善啦,但同时也给咱提了个醒:药品安全问题,咱可千万不能小瞧。
药品不良反应:“披着羊皮的狼?”
药品不良反应,简单来说,就是合格的药品,在按照医生说的用法用量吃的情况下,出现的那些和用药目的没啥关系,还对身体有害的反应。
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要点得记住咯:
✔药得是合格的!
✔用法用量得正确!
✔反应有害而且不是为了治病的!
这可得和药品质量问题、用药错误区分开,它其实就是药品本身自带的一种属性。
从分类角度看,药品不良反应可分为A型和B型。
A型反应(量效关系密切型)占所有ADR的80%以上,通常与药物药理作用相关,剂量依赖性明显,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硝酸甘油导致的头痛等。这类反应通常可预测,通过剂量调整可减轻或避免。
B型反应(质变型异常反应)则与药理作用无关,难以预测,常表现为过敏反应或特异质反应,如青霉素过敏、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这类反应虽然发生率低,但后果可能十分严重。
✦再看看咱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数据,2024 年化学药品不良反应占比最高,达到了81.0%,接着是中药占 12.1%,生物制品占3.9%。这和各种药品的使用频率还有特性有关。
这里得提醒大家,虽然中药不良反应占比在下降,可老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咱也得谨慎着用。报告里就专门指出:“如果不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或者辨证不当、超说明书功能主治用药,可能增加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发生风险。”
常见药品不良反应大揭秘
咱来唠唠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都长啥样,还有哪些因素容易让它们找上门来。
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排名前三的是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像皮疹、瘙痒;胃肠系统疾病,比如恶心、腹泻;还有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像血压变化、水肿这些。大部分时候这些反应可能就是轻度或者中度,不过严重起来也能危及生命呢。
抗感染药作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品类别之一,其不良反应报告数量长期居于首位
2024年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报告达80.0万份,占总体报告的30.8%。其中,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较为常见。报告特别提醒:“美洛西林使用时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粒细胞缺乏症等。“这些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症状、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多在用药后30分钟内出现,需要立即救治。
心血管系统用药的不良反应也不能忽视。2024 年相关报告有18.8万份,降血压药、抗心绞痛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是主要类别。比如说阿托伐他汀这类降脂药,可能会让肝功能出现异常,报告里就说:“不良反应表现最多的为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肝损伤等,提示医务人员和患者应关注这类药物的肝损害风险。”抗心绞痛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低血压这些,这和它们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关。
这里得专门说说特殊人群,儿童和老人用药可得格外小心。儿童还在长身体,生理机能还没发育完善,对药物反应特别敏感。2024年14岁及以下儿童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数的8.7%,其中72.1%涉及注射剂。报告强调:“因儿童生长期的生理特点,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因此应持续关注儿童人群用药安全。”老年患者(65 岁及以上)的不良反应报告占比高达33.4%,这和老年人常常一身病,吃的药也多有很大关系。
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妙招
要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那可是关键中的关键。
首先,患者得老老实实听医生的话,别自己偷偷增减剂量或者随便改用药方式。报告数据显示,57.2%的不良反应和注射给药有关,而且静脉注射占了91.0%。这说明啥?口服给药相对来说更安全些,咱别一有病就想着打针输液。
要是实在没办法必须静脉给药,就像报告里说的:“在整个X线操作中使用留置管或导管以保持静脉输液通畅”,而且得密切观察至少30分钟。提高用药依从性和自我监测能力也很重要哦。咱们得知道自己吃的药可能会有啥常见不良反应,比如用抗肿瘤生物制剂的时候要注意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像免疫性心肌炎、肺炎;吃避孕药要留意血栓风险。
其次,医患之间多沟通,定期去随访,这能大大减少不良反应。患者去看病的时候,得跟医生一五一十地讲清楚自己的过敏史、有啥基础病,还有正在吃的所有药,包括那些非处方药和保健品,这样能避免药物之间互相“捣乱”。
要是长期吃像他汀类降脂药、抗凝药这些,得按照医生说的定期去检查相关指标,像肝功能、凝血功能啥的。要是不小心出现了不良反应,也别慌,咱得知道咋处理。要是只是轻微的反应,像有点小皮疹、肠胃不太舒服,咱可以先观察观察,要是不放心,就问问药师。可要是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像呼吸困难、脸肿起来了,或者一直呕吐腹泻、意识都不清楚了,那可别犹豫,赶紧上医院。
报告强调:“大多数严重副作用出现在注射药物后的30分钟内,应备好必要的药物和设备以便发生严重反应时立即救治。”
科学看待药品不良反应
咱得理性看待药品的两面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时存在的。
咱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现在越来越厉害啦,2024年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都达到1,842份,县级报告比例也高达98.7%。这说明啥?说明咱们能发现和管控的风险越来越多了。就像报告里说的:“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增多,并非说明药品安全水平下降,而是意味着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全面,对药品的风险更了解,风险更可控。”
大家要是想了解药品安全信息,可以多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中国药物警戒”微信公众号这些权威渠道瞅瞅。报告提到:“发布《药物警戒快讯》12 期,报道国外药品安全信息53条。”这些信息能帮咱做出更明智的用药决策。
还有哦,药师在合理用药方面可是起着超级重要的作用。患者们要是有啥用药方面的问题,别不好意思,赶紧去问药师,像药物怎么吃才对、会不会和别的药相互影响、怎么识别不良反应这些问题,药师都能给咱专业的解答。特别是给孩子用药,报告建议:“确保儿童用药剂量准确是保障孩子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优先选择儿童专用剂型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