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
健康科普
『暖城暖医说』“艾梅乙”防治科普知识——认识艾滋病、梅毒和乙肝
时间:2025-08-15 11:26:28      作者:李建雄      阅读量:315

“艾梅乙”是“艾滋病(HIV)、梅毒(Syphilis)和乙型肝炎(HBV)”的简称,这三种疾病统称为“三病”。它们均可通过母婴传播使胎儿感染,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主要途径。孕期借助科学干预手段,能够有效阻断“艾梅乙”的母婴传播。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母婴传播,对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妇女儿童健康意义重大。同时也是消除“艾梅乙”最关键的一环。

01艾滋病

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HIV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逐渐丧失,最终使患者易于感染各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甚至危及生命。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性传播(无保护性行为,包括同性或异性)。

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具、输血或器官移植等)。

母婴传播(怀孕、分娩或哺乳期间)。

艾滋病的症状

急性期(感染后2-4周):类似流感症状(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潜伏期(无症状期):可能持续数年,病毒仍在复制。

艾滋病期(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出现严重感染(如肺结核、卡波西肉瘤、念珠菌病等)。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

避免共用针具(如吸毒者使用清洁针具)。

母婴阻断(HIV阳性孕妇可通过药物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暴露后预防(PEP):高危暴露后72小时内服药可降低感染风险。

PrEP(暴露前预防):高风险人群每日服药预防感染。

02梅毒

梅毒(Syphilis)是一种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STD)。如果不及时治疗,梅毒可影响全身多个器官,导致严重并发症。 

梅毒的传播途径

性传播(无保护性行为,包括同性或异性)。

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具、输血或器官移植等)。

母婴传播(怀孕、分娩或哺乳期间)。

梅毒的症状

感染2-4周出现无痛性溃疡(硬下疳),多见于生殖器、肛门或口腔。溃疡可自愈,但病原体仍在体内扩散,此时即为一期梅毒。

感染2-8周,硬下疳消失,开始出现全身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脚底)。发热、淋巴结肿大、乏力、脱发。口腔/生殖器黏膜斑(扁平湿疣),此时进入二期梅毒。通过有效治疗后梅毒会进入潜伏期,上述症状消失,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但血液检测仍呈阳性。即不会进入三期梅毒,但会“伴梅一生”。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先天性梅毒”——孕妇感染后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导致流产、死胎、早产。新生儿出现皮疹、骨畸形、肝脾肿大、神经系统损害等。

梅毒的预防措施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

避免多个性伴侣,减少高危性行为。

孕前/孕期筛查(预防先天性梅毒)。

暴露后预防(高危性行为后尽快检测或预防性治疗)。

不共用针具(避免血液传播)。

03乙肝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主要侵害肝脏,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乙肝的传播途径

性传播(无保护性行为,包括同性或异性)。

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具、输血或器官移植等)。

母婴传播(怀孕、分娩或哺乳期间)。

乙肝的症状

乙肝病毒感染后有1-6个月的潜伏期(急性期),会有乏力、食欲下降、恶心、黄疸(皮肤/眼白发黄)的症状,尿色会变深、也会有腹痛(肝区不适);但部分人群无症状。最终会有90%成人可自愈(病毒被清除,产生抗体),5-10%发展为慢性乙肝(婴幼儿感染风险更高)。

感染超过6个月后会进入慢性乙肝期,可能无症状,或表现为疲劳、肝区隐痛、蜘蛛痣、肝掌。长期危害就是发展为肝硬化(肝脏纤维化,功能衰竭),最后导致肝癌(HBV是主要诱因之一)。还有部分人群肝功能正常,无肝炎症状,但血液检测HBV阳性。我们称这部分人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的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最有效手段):常规接种:0、1、6个月共3针。高危人群(医护、性工作者等)需定期检测抗体。

阻断母婴传播:HBV阳性孕妇需在孕期监测病毒量,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疫苗+免疫球蛋白。

避免高危行为:使用安全套、不共用针具/剃须刀。

暴露后应急处理:接触HBV阳性血液后,24小时内接种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在此我们呼吁:医务人员更要多关爱“三病”人群,社会其他群体也应多一份理解,少一分歧视和冷漠!给予“三病”人群精神和心理的支持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

以爱之名,反对歧视“三病”人群,给他们一个平等友爱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