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
『精术济民』“生命通道”再升级!静疗团队成功完成一例隧道式PICC置管术
时间:2023-07-19 16:47:32 作者:郭文静 阅读量:521
近日,我院静疗小组成员郭文静护士长开展了我院首例隧道式PICC置入术,成功为一名置管难度大的肿瘤患者解决了化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血管通路难题。
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具有创伤小、易操作、保留时间长、避免药物外渗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静脉营养、肿瘤化疗、抗生素治疗等领域,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传统非隧道式PICC置管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67.3%。
隧道式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一种新技术,与常规PICC的区别是:通过建立一个皮下隧道,使血管穿刺点与导管出口有一定的距离,并将导管出口转移到更适宜、更有利的位置,可有效降低出血、血栓性静脉炎、导管脱出及局部感染发生率。
患者因患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无法从上肢进行静脉穿刺、置管,只能考虑从下肢经股静脉置管,但患者血管条件差,仅有一根静脉血管可利用,不仅管径很细,且位置靠近腹股沟不易固定,易发生脱管、感染等现象。考虑到病情的特殊性,郭文静护士长决定采用国内比较先进的隧道式PICC置入术为患者建立生命通道。
郭文静护士长与静疗小组成员郑春梅按照标准规范流程,无菌操作下,利用超声引导行隧道式PICC置管术,选用逆行隧道方式,导管先从穿刺点沿着血管鞘进入血管,再从穿刺点用隧道针建立一个长约6cm的皮下隧道,将导管沿着隧道从皮下出口穿出,隧道式PICC导管成功置入。
隧道式PICC有哪些优势?
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它能使因上臂静脉直径过小而至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仍能成功置管。
降低感染的风险
血管穿刺点与导管出口通过皮下隧道相通,而皮下隧道本身就形成了一道防止污染的屏障,能有效防止外界因素引起的感染。
防止脱管
导管通过皮下隧道导出体外,由于皮下组织的固定作用,减少了脱管的机率。
提高患者舒适度
将导管出口预留在最合适的位置,避免了患者在手臂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从而提高患者舒适度。
微信公众号(康巴什部)
支付宝小程序(康巴什)
微信公众号(东胜部)
支付宝小程序(东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