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疗技术 >
医疗技术
手机争夺战引发幼儿“气道危机”——我院儿童支气管镜团队成功为1.5岁幼童取出支气管内致命鸡骨
时间:2025-09-08 09:21:36      作者:王伟      阅读量:30

近日,一名仅1岁6个月的男童,在进食鸡脖子时因与家长争抢手机未果而哭闹,不慎将一块尖锐的鸡骨头呛入气管,导致严重呼吸困难。经我院儿科儿童支气管镜团队联合手术麻醉团队紧急施救,最终通过高难度的支气管镜手术化险为夷。目前,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正在康复中。

事件经过:哭闹中的致命一口

根据家属回忆,事发当日晚餐时分,孩子正在食用煮熟的鸡脖子肉。期间,他看到家长手中的手机,便伸手争抢。在要求未被满足后,孩子当即放声大哭。就在他张嘴哭闹的瞬间,意外发生了——一块隐藏在鸡肉中的小块尖锐鸡骨被吸入气道。孩子立刻出现剧烈的、无法抑制的呛咳,面色瞬间涨得通红,并伴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和气喘。家长反复拍背,孩子仍持续咳嗽,呼吸声沉重,于是火速送至我院急诊。


儿科急诊当班医生接诊后,在听取“进食中哭闹后呛咳”的关键病史后,初步判断“支气管异物”。绿色通道紧急开启,胸部CT检查结果确诊:右下肺支气管内可见一细长条状高密度影,边缘锐利,周围肺野已有初步阻塞性改变——一块鸡骨头正深陷其中,如同一把随时可能刺穿支气管的“微型匕首”,情况万分危急!

时间就是生命!儿科支气管镜团队迅速响应,紧急联系手术麻醉科,启动多学科协作应急流程。考虑到异物尖锐、患儿年幼(仅1.5岁)、气道狭小,手术操作空间极其有限,风险巨大,团队制定了周密的手术及应急预案。

麻醉科赵建斌医生凭借高超技术,为体重仅11公斤的男孩实施了精准的全身麻醉。随后,儿科支气管镜李晓安主治医生将纤细的电子支气管镜经口缓缓送入幼童的气道。在高清显示屏上,鸡骨头清晰地嵌顿在右下肺支气管深处,周围黏膜已因刺激而高度水肿、糜烂,增加了取出难度。任何不当的操作都可能导致骨头移位、黏膜撕裂甚至大出血。李晓安沉稳操作,利用微型异物网篮,多次尝试,最终精准地套取住骨头的一端,巧妙调整角度,顺着气道生理弯曲,以最微小的创伤,将其完整、顺利地取出!手术耗时25分钟!

当长约1.5厘米的尖锐鸡骨被放入器械盘时,所有参与救援的医护人员都长舒了一口气。

目前,该患儿恢复良好。


科普知识:杜绝安全隐患,守护幼儿“呼吸自由”

一、绝对禁止:从源头杜绝危险食物

 切勿给3岁以下婴幼儿食用任何带细小骨头、硬刺或坚硬核籽的食物。包括但不限于:

·禽类颈部、尖骨: 鸡脖、鸭脖等,骨骼复杂,碎骨隐蔽。

·鱼类: 尤其是多刺的河鱼。

·坚果豆类: 花生、瓜子、杏仁、豌豆等。

·带核水果: 如整颗龙眼、荔枝、枣子(需去核切碎)。

·硬糖、果冻、爆米花等。

二、建立规则:营造绝对安全的进食环境

1.固定位置,专心进食:孩子必须在儿童餐椅上进行所有进食活动,形成条件反射。绝不允许“追着喂、跑着吃、躺着吃”。

2.情绪稳定,杜绝干扰: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确保孩子进食时心情平静。绝对禁止在进食时:

·逗引孩子大笑或哭闹。

·与孩子发生争执或打骂。

·用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作为交换或安抚条件,这极易引发情绪波动和争抢行为。家长自己也应在孩子进食时放下手机,专心看护。

3.精心处理食物:将食材去骨、去刺、剥壳,并切成适合幼儿吞咽的小块。

三、识别与急救:抓住黄金救援时间

·识别症状:一旦孩子在进食过程中或后突然出现剧烈呛咳、面色青紫、呼吸困难、双手抓喉等表现,应立即怀疑气道异物。

·鼓励咳嗽:如果孩子能咳嗽且呼吸尚可,鼓励他用力咳嗽,这是身体的自救机制。

·立即呼救:同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准确告知“怀疑气管异物”。

·使用海姆立克法:仅在孩子无法咳嗽、无法发声、面色发紫(完全性梗阻)时,立即采用针对婴幼儿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背部叩击和胸部冲击。

·尖锐异物警告:对于鱼刺、骨头等尖锐异物,切忌盲目用手抠挖或喂食饭团、馒头,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唯一的选择是火速送往有儿童支气管镜救治能力的医院!

 孩子的安全源于每个细节的守护。请家长牢记:“安静的餐椅”比“有趣的手机”更重要,“安全的食物”比“营养的食材”更优先。切勿让一时的疏忽和纵容,造成一生的悔恨。预防,永远是最好的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