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
『精术济民』体检发现“腹部小炸弹” 我院介入科行脾动脉瘤栓塞术化险为夷!
时间:2024-10-22 12:22:13 作者:杨鑫 阅读量:1071
近日,46岁的王女士,在体检时发现自己竟长了脾动脉瘤。经多方打听后,就诊于我院介入科。B超体检报告提示:脾动近脾门出管腔呈瘤样扩张,较宽处约19mm。行腹部增强CT提示:脾动脉可见一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大小约21mm×21mm。瘤体较大且位于脾动脉上支主干,破裂出血风险较大,是腹部内隐藏的的“小炸弹”,治疗不及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面对这一状况,我院介入团队制定了周密详实的治疗方案。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后,决定采用抗凝治疗后行DSA引导下脾动脉瘤栓塞术这一介入治疗方法。介入治疗的优点在于其微创性、精准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无需开腹。通过血管穿刺和导管操作下即可以到达病变部位进行精准栓塞,对患者身体伤害小恢复期短,治疗效果也比较好。
术中,结合脾动脉造影及瘤体三维重建的情况,介入团队考虑该脾动脉瘤为宽基底动脉瘤,瘤体位于脾门,行覆膜支架瘤体封堵术难度系数极大,若脾动脉上支栓塞后,有脾上极坏死、感染的风险,且脾侧支循建立需要一定时间。为保证短时间内脾脏上极血供,董毅主任当即采用了瘤体上松下密的脾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的方法,完成手术。这些弹簧圈会盘绕在瘤腔内促使血栓形成从而封闭动脉瘤,减少血流对瘤壁的压力,降低破裂风险。
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安返病房,无腹痛、腹胀、发热等不适,术后第二天即出院。
知识链接
01 什么是脾动脉瘤?
脾动脉瘤是脾动脉局部扩张形成的动脉瘤,俗称“腹部小炸弹”。是最常见的内脏动脉瘤,绝大多数是单发,发病隐匿。女性发病多于男性,60岁以上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段者。按照瘤体位于脾动脉的不同位置,可分为3型,瘤体位于脾动脉主干,距离脾门>5cm的是远离脾门型;位于脾门处的为近脾门型;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间型。其最大的危害是脾动脉瘤破裂出血,严重者危及生命。
02 脾动脉瘤的症状
由于大多数脾动脉瘤是无症状的,所以它们通常在体检或其他医疗检查中偶然发现。然而,如果动脉瘤变大或破裂,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左上腹部疼痛或不适
内出血的迹象,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
03 脾动脉瘤的诊断
医生通常使用以下方法来诊断脾动脉瘤:
超声波检查:一种无创、无痛的检查方法,可以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
CT扫描或MRI:更详细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血管造影:一种特殊的X光检查,使用碘造影剂注入血管以显示动脉瘤的确切位置和大小。
04 脾动脉瘤的治疗
脾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取决于动脉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一些较小的、无症状的动脉瘤可能不需要治疗,只需定期观察。然而,较大的或症状明显的动脉瘤通常需要治疗,以防止破裂。
治疗方法包括:
动脉瘤栓塞:使用支架和栓塞材料来封闭动脉瘤,阻止或减缓血液流动。
手术切除:对于较大的或难以栓塞的动脉瘤,则需要手术切除。
医生提醒
由于脾动脉瘤破裂会导致大量出血,危及生命,因此一旦确诊,通常需要尽早进行相关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应关注身体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预防血管疾病的发生。
微信公众号(康巴什部)
支付宝小程序(康巴什)
微信公众号(东胜部)
支付宝小程序(东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