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
合力打赢生命保卫战——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康巴什部抢救重症患儿记
时间:2022-04-22 14:51:00 作者: 阅读量:385
近日,一对年轻的父母抱着一个1岁大的孩子急匆匆地来到了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康巴什部儿科门诊,门诊医生发现患儿病情危重,立即为患儿开通了绿色通道,先入科抢救,再办理入院手续。一场全院多学科通力合作,与死神争夺生命的“保卫战”就此展开……
入院时的患儿精神极差,高热持续不退,左手肿胀明显,呼吸急促,口唇发干,四肢皮肤湿冷发花,病情极其危重,科室迅速启动抢救预案,上心电监护、吸氧、开通静脉通道,并且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初步诊断为急性重症感染,脓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该病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极高。医生立即给予积极的抗感染、抗休克、维持水电酸减平衡等综合治疗。
儿科李娜主任闻讯后迅速赶往病房,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随即更大范围的全院多学科协作(MDT)紧急启动,强大的重症救治团队迅速齐聚儿科医办室,进行全院大会诊,专家们针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讨论,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各抒己见,迅速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由于患儿病情危重且进展极快,即使进行了积极的抗感染、抗休克等内科的综合治疗,患儿炎症指标仍在进行性增高,且无尿、严重电解质紊乱,专家一致意见,需要转入ICU上呼吸机进行床旁血滤。据悉,年龄如此小的患儿的血滤在我市尚属首例,深静脉置管困难,技术难度要求极高。看着命悬一线的小生命和家属哀求渴望的眼神,专家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必须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大家商定后于当天下午6点将患儿转入ICU,虽然已是下班时间,儿科的医护人员和会诊的专家们及辅助科室的医生依然守护在患儿床边。在B超的引导下,刘国华主任成功为患儿进行了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和中心静脉压监测,儿科呼吸团队也为患儿进行了气管插管,上了高频呼吸机。后续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全体医护人员都投入十二分精力与时间赛跑,不知不觉已是凌晨一点多,但患儿病情仍在持续恶化,全身严重水肿似腊人、腹胀明显、皮肤花斑湿冷、双肺渗出性改变呈白肺,合并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腹腔间隔室综合征、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毒性脑病脑水肿,患儿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全体医护人员坚守在床旁,守护患儿至天明。
第二天早晨,专家们第一时间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的刘翠英主任进行远程会诊,刘主任远程视频查看患儿,详细了解患儿病例资料后,认为患儿病情危重,复杂,治疗困难,生存希望极小,并将病情视频告知家属。家属得知病情后,极度沮丧,失去信心,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然而,看到危重病情下患儿生命的顽强,本着对患儿生命的不舍和敬畏,专家们又与患儿家属进行了多次真诚的沟通,看到医生的努力和决心,患儿家属又对抢救燃起了希望,决定与医生共同努力,全力挽救患儿生命。之后,专家们又多次进行全院多学科联合会诊。先后给予患儿行左手切开减压,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减压,肝素抗凝、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悬浮红细胞的输入等一系列综合抢救治疗,患儿血压渐趋平稳,凝血功能逐渐改善,开始有尿,双肺渗出病变有所好转,大家终于看到了希望。后在儿科医护人员和ICU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日夜坚守,经过7天7夜的精心救治,患儿逐渐转危为安,终于将生命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患儿的成功救治标志着该院危重儿童救治水平迈向了一个新台阶,以病人为中心,挽救更多危重患儿生命一直是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坚守的初心和努力的方向,相信在多学科联动机制下,将创造更多生命的奇迹。
微信公众号(康巴什部)
支付宝小程序(康巴什)
微信公众号(东胜部)
支付宝小程序(东胜部)